一千多年前,清明节头号“代言人”杜牧给清明节“定调”为“雨纷纷”,再加上这又是一个寄托哀思的节日,曾引发清明节期间是否可以互祝“清明节快乐”的大讨论。
清明不仅仅是“乡愁”,在融汇了上巳节、寒食节等习俗后,清明也成了对于美好生活的一场“终极思考”。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价值独显。在二十四节气中,它排行“老五”,能指导农人“种瓜点豆”;又是中国四大节日之一,与传统佳节春节、端午、中秋“称兄道弟”,能享有“一天法定假期”。它不仅体现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密码,也是一个个家族和家庭的基因传承,更是牵引着人们年年归家的乡愁。
制作青团、清明馃是清明时独特的“春日限定”,而人们更是用棉花草做出一盘可咸可甜更可口的“清明粑粑”。成都崇州元通清明春台会,游龙舞灯,金牛闹春,热闹非凡,活脱脱一幅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
要说川人清明活动中的“顶流”习俗,非都江堰放水节莫属。汉代兴起,北宋被确立为节日,放水节的“年龄”比清明节也没小多少。每年冬季枯水期,人们竖杩槎、放竹笼,把内江河水截断进行冬季岁修;到了来年清明,再把拦水的杩槎和竹笼拆掉,让岷江之水沁润川西平原的万亩良田,用行动诠释了何为最高级的“悯农”。
都江堰放水节活动现场(资料图)摄影/C视觉华小峰
对于清明节的过法,年轻人已经进入了另一“次元”。
“3D建模的故乡祖坟”,“AI根据老照片生成虚拟先人”让VR扫墓成为现实;区块链祭品溯源,防止“地下房产证造假”。“赛博上香”的牌位和祖坟已经被孩子们安进了网络游戏。
“创新”完祭扫模式,年轻人还要“创新”供品。香烛、纸钱、水果、鲜花都是老款式,奶茶、可乐、炸鸡、汉堡主打给太公太奶们“尝尝鲜”。
给历史名人扫墓,年轻人就更带劲儿了:李白的墓前摆放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美酒,还有人送来两罐,“一罐送李白,一罐送杜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墓前,放着“汉化大师”荣誉证书,“表彰”他在公元496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曹操高陵供品的特色是“医头风”,据说这里布洛芬的品种应有尽有。
当然,年轻人能“活泼”,但该严肃的时候也绝不含糊。远在英国纽卡斯尔的北洋水师水兵墓地,清明节前或每逢中国海军新航母下水,总会有人带来最新的舰船照片;“海空卫士”王伟烈士的墓前,每到清明节总会摆满各种战机模型,实现了“家祭无忘告乃翁”。
尽管清明的真谛在于“慎终追远”,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但也不妨为这个节日戴一戴“孙悟空的金箍儿”,公序良俗始终是“紧箍咒”。
讲排场、比阔气,看谁家的昂贵祭品更多,比谁家放的鞭炮更响,仿佛只有用金钱堆砌才能彰显对于祖先的敬意。实际上,思念的多少并不能通过祭品来衡量,寄托哀思的本质内涵远远大于祭扫形式本身。祭而丰不如养之厚,与其“沉沉夜壑燃幽炬”,不如“劝君惜取眼前人”。
文明祭扫莫“惹火上山”。春季气温回升,天干物燥,加上祭扫和踏青等活动增多,森林草原火灾的风险显著增加。四川省已发布《2025年森林防火命令》和《2025年草原防火命令》,明确2025年全省森林草原防火期为1月1日至5月31日。面对本就高发的火灾,对于“上坟”的民众来说,一束鲜花,胜过冥币纸钱,安静告慰,好过鞭炮齐鸣。
作家史铁生说过,“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清明,是后人取出心中的镜子,反射那些曾经的光亮,告诉前人“我们没有遗忘,我们还在前进”的最佳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