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人游四川丨巴金的乡愁地图
2025-04-05 16:08 来源: 天府新视界
举报

1904年11月25日,成都正通顺街一处深宅大院里传来的啼哭声宣告了男孩李尧棠的诞生。这个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篇的名字,为他一生悄然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

从正通顺街的深宅大院到位于龙泉驿的巴金文学院,成都这座城市以独特的方式保存着作家的精神DNA。

当西南剧院的幕布徐徐拉开,一场场戏剧演出的舞台下面,正是巴金故居的原址。这座四进三重的川西宅院,曾以照壁上的“长宜子孙”训诫着世代子孙,又以太平缸里的涟漪倒映着少年巴金仰望天空的身影。巴金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1923年春天,离开成都前往南京读书的19岁少年不会想到,他再没有机会回到这个宅院里。但李家大院以“高公馆”的文学形式,显影在文学的长廊之中。

巴金故居原址位于青羊区正通顺街98号。1904年巴金出生于此,在这里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

“只要双眼井在,我就能找到童年的足迹”。1987年深秋,83岁的巴金在亲友陪伴下回到正通顺街,李家大院已化作时光的碎片,当看到故园宅院里那一口老井,井栏青苔斑驳,他欣慰地说道。如今故居原址立有纪念牌,成为读者缅怀巴金的文化地标。

走出正通顺街,辗转来到小关庙西的狮子巷,砖墙上还氤氲着百年前的油墨香。1920年的某个寒夜,一本名为《半月》的进步杂志在此创刊。巴金以“芾甘”为笔名化作投向旧世界的投枪,写出《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的檄文。17岁的李尧棠,从这方斗室将声音传遍巴蜀。

百花潭荷香深处的“慧园”,为巴金的乡愁做了一次温柔的地理空间回应。20世纪80年代,成都当地依据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对“高公馆”的描述,打造了一处仿清末民初川西封火山墙式园林式院落,既有古典风韵,又有乡土气息,取名为“慧园”。门上楹联“巴山蜀水地灵人杰称觉慧,金相玉质天宝物华造雅园”,是巴金挚友马识途所题写。广场塑有巴金青铜像,刻着冰心题“名园觉慧”四字。穿行在回廊假山间,《家》中鸣凤与觉慧互相倾诉的心声,似乎在檐角铜铃的轻响中变得真切可触。

新都桂湖 图据 四川文旅

新都桂湖,曾见证过一场动人的文人雅集。1987年中秋,83岁的巴金与92岁的张秀熟、83岁的沙汀、83岁的艾芜、72岁的马识途执手同游。桂子飘香中,“蜀中五老”话家乡,赏风景,谈文学。兴之所至,大家推举五人中最年轻的马识途作《桂湖集序》,并配有其撰写的《迎巴金归蜀》一文,记述了中国文坛上四川籍老一辈作家的一次盛会。诗曰:锦城秋色好,清气满苍穹。美酒酬骚客,墨缘结玉钟。才如不羁马,心是后凋松。翠羽摇天地,依稀晚霞红。这一卷落款“识途老马”的《桂湖集序》多年来一直挂在马识途的书房当中。当日,五人还共同提笔为升庵桂湖留下了另一幅墨宝,是为《1987年巴金马识途等合作行书诗文卷》:巴山蜀水佳丽地,金风送爽中秋时。湖塘虽无擎雨盖,东篱还有傲霜枝。谁说人生如参商,四老欢聚已如期。如今新都杨升庵博物馆里的行书横幅,依然跳动着那个金色午后的人文之心。

漫步成都少城一带,来到东城根街上,你会听到琅琅读书声。这里有一座巴金小学(原东城根街小学),巴金晚年与孩子们的217封书信,化作校园里永不凋零的文学幼苗。

巴金纪念馆图据巴金文学院

2003年11月,巴金纪念馆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以及四川省作家协会的创作基地,于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588号正式成立。这里不仅珍藏着巴金的手稿、书信、照片等珍贵文物,更是研究巴金文学的重要场所。

故乡哺育了巴金的文学,又把他的名字刻在大地上。当我们徐徐展开巴金的成都地图,那些已消失的故居与永恒的文字,仿佛化作作家笔下“长宜子孙”的哲理象征——物质虽终将湮灭,精神的甘棠却永远繁茂。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暂无评论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