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孤独的树”?
2025-04-05 16:09 来源: 天府新视界
举报

一棵“孤独的树”,险遭流量带来的杀身之祸。

近日,网友发现,安徽池州网红打卡点“孤独的树”差点被农户砍掉,原因疑是农户的庄稼被前去打卡的游客踩踏。

流量时代,一棵树带火一个村,看似是文旅富农好开端,现实却让人直摇头:网友心疼“孤独的树”,农户心疼田里的麦。莫怪农户视野窄。其实,一棵树映照的是文旅产业和传统农业产业的现实矛盾点。可以说,一棵树的命运,牵动着乡村文旅健康发展的时代命运。

“孤独的树”,也需要“麦田里的守望者”。

“孤独的树”,真的很美。

那美是一种意境,打动的却是人心。风吹麦浪、绿树孤枝、红映彩霞。在自媒体时代,一处不经意的美,也能撬动流量的转盘。

但,跟风打卡破坏麦田的行为,真的很丑。

本质上,“孤独的树”遭遇生存危机,并不能怪它,当然也不能怪农户。农户们的眼中未必看不到美,但对他们而言,辛苦耕耘却被肆意践踏的麦子,经济损失比情感损失更痛。“孤独的树”遭遇危机,种下此果的,是那些肆意践踏麦田的流量追随者。

何止“孤独的树”?网红打卡之风裹挟着不文明行为之风。上海一处三甲医院建筑精致,引人闻风而动,在急诊楼前摆姿势、凹造型,影响医生病患而不顾;成都绕城油菜花开正茂,有市民为了拍出那份“人在花丛中”的意境,偏要大片压倒油菜花;还有,在户外摇树拍花落、在室内公共场合喧哗拍照……如是种种不文明行为,才是害了景致的罪魁祸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保护农民财产、珍惜粮食的道理,儿时谁都学过。流量和跟风,不是行为无度的理由。否则美景再美,行为丑了,那人便怎么也美不起来。

央视新闻报道截图

当然,游人也有苦衷。周末去打打卡,不过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侧影,甚至还能带动目的地消费,但苦于有些网红打卡点缺乏系统开发,甚至可能连条路都没有,才有了“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免责心态。

而另一边,文旅产业强势发展,流量常被视为“泼天的富贵”。想必很多地方和池州“孤独的树”一样,对流量的情感是矛盾复杂的——谁不渴望“泼天的富贵”?但“泼天的富贵”不是谁都能接好的,你可有与时俱进的管理能力?

这启示我们,发展乡村文旅,不能只顾引流,不能让流量鼓了网红的腰包,却踩碎了农民的希望。不要忘了发展文旅的初心,还是为了富民。也只有真正让老百姓有获得感,才能让村民们真心支持文旅产业,更好协调三产关系。

当然,走红多是无心插柳。但这更要引起重视——这个时代,哪怕是专心发展农业的县城村落,也要提升管理能力和流量敏感度,为可能随时到访的“流量”,储备基本的应对能力。

去年,“成都迪士尼”一度成为网络热点,全国网友前来打卡,影响了社区居民的正常休息,玉林街道发现问题后及时派人引导、看管,不仅让无序打卡变得有序,官方重视“抽象行为”的反差感,还为网友“融梗”提供了新素材。如此,居民不恼火了,网友也开心了,一阵风后,一切回归寻常,唯留好感在网间。

回看“孤独的树”,如果早些限定打卡规范,甚至主动补偿农户麦田的损失、开出一条人行之路,未尝不会走出另一条致富之路。

锦衣何必夜行?大美乡村,值得被人看见,拥抱流量文旅致富,是时代的主旋律。

但流量带来的挑战却不能无视。于平台而言,部分野生景点是否适合大面积推流?于个人而言,打卡起舞还是无序乱舞?于基层管理者而言,村民利益能否放在第一位?只有把一个个矛盾点理顺了,为流量时代的乡村文旅找寻“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住行为边界、制度边界,才能守望住那泼天的流量、百姓的幸福。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暂无评论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