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溯源 | 探秘彰冠:寻名、问史、听榴火燃沸的乡音
2025-05-02 11:04 来源: 凉山日报
举报

自会理古城朝通安方向驱车前行约三十公里,一座镌刻着“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字样的景观雕塑,在公路左侧的坪坝中央巍然矗立,这便意味着已经踏入彰冠镇的地界了。

这片土地上,承载着太多值得我们去探寻的人文与自然印记。不必说那万亩石榴园观光台的壮美,象征永恒爱情的张姑娘桥的浪漫,传承蔡氏家风的《戒赌碑》的厚重,以及古时曾作为驿站的弹冠驿,也不必说马溪冲、大滥冲、大麦冲和小长冲这些“山间平地”的独特地貌,单是“彰冠”这一地名的渊源,就值得我们去细细解读。

彰冠,原名本是张官冲

儿时,常听长辈们说起“彰冠”,这充满韵味的名字勾起我的好奇,很快便记住了,只是不知该如何书写,更对其由来充满疑惑。

多年后的一次偶然,在一本“志”书上读到关于这个地名的解释:“彰冠,又名彰冠冲。据传,此地曾有人得道为官,头戴官帽招摇过市,因当地方言中‘官’与‘冠’读音相同,故而得名。”

然而,这个说法总让人觉得难以信服,不禁让人揣测,这是否是编纂者因未寻得真实出处,而凭空杜撰的传说,其真实性让人心存疑虑!

一次机缘巧合,翻开西南联大教授——曾昭抡博士所著的《滇康游行记》,书中“张官冲”一节,瞬间将我带入一段尘封的岁月。

文中记述:“张官冲,亦名张官场,距新铺子(今新发镇新铺子村,笔者注)约七十三华里(俗称七十里),略微在大路旁边一点。据说原来这村居民,以张姓为主,所以得有此名。现在却大部分是姓刘的了。”

作为二十世纪初极具价值的人文地理丛书,《滇康游行记》是曾昭抡博士率领“川康科学考察团”,历经十天徒步,从云南前往会理,途经彰冠时留下的珍贵地情实录。书中还有一段详细的描述:

 “村子并不大,全村据说有七八家。街道只有正街一条,大体由西往东,共长二百余米,不过街倒不窄。据说‘逢场’的日子,此处相当热闹。我们来此,不巧是闲天,到得又晚,街上冷落不堪,几乎什么都买不到。小学位于村子西头栅门外的一座小山坡上,全名‘会理县立张官冲小学’。”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曾昭抡究竟是何许人也?

他的身份可不简单——曾国藩胞弟曾国潢的曾孙。这位“川康科学考察团”的领队,其笔下的文字,无疑是当时彰冠地情最真实的写照。透过这些翔实的文字记载,“彰冠”地名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原来,“彰冠”本为“张官”,源于此地原住民的姓氏,意味着曾有张姓官宦人家在此定居,而地名中的“冲”,是本土方言对山间平地的称谓。至此,彰冠地名的来龙去脉已然明晰:

彰冠冲,旧称“张官冲”,又名张官场,因“张官”与“彰冠”谐音,久而久之,“彰冠”之名便流传至今,成为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符号。

彰冠贫农团召开群众大会所在地。(作者翻拍)

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

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峥嵘岁月的印记。彰冠,正是这样一方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的红色圣地。

1935年5月,红军长征过会理,途经彰冠。那时,这里相对富足的环境,成为中央纵队与各军团后勤部队短暂休整的理想之所。红军在此开展革命宣传,点燃了民众心中的革命火种,在此建立了彰冠贫农团,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红色基因。

贫农团积极响应红军号召,与红军并肩作战。他们带领群众从井中汲水,一担一担为红军补给水源;在村口、路口、街口架起行军锅,煮热腾腾的饭菜,为长途跋涉的红军战士补充体力……军民携手,共同谱写了一段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

红军离开后,彰冠集镇、石头河小学等地留存的多幅红军标语,成为那段革命岁月最鲜活的见证。铿锵有力的文字,传递了革命主张,凝聚了工农力量,揭露了反动统治的黑暗,彰显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与斗争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彰冠的行政区划在时代浪潮中几经变迁。1950年,它隶属下南区;1951年划乡建政时,设为彰冠、弹冠、兴垣三个乡;此后,彰冠与周边乡镇经历多次分合,从1953年三乡合并,到1958年更名东风公社,再到1961年独立建立人民公社,1983年复改乡制。进入新时代,2013年撤乡设镇,2020年撤乡并镇,将爱民乡、富乐镇纳入版图。

历经岁月洗礼,如今的彰冠已发展成为一个大乡镇,特别是以石榴产业为特色支柱,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光芒,续写着属于这片红色热土的新篇章。

彰冠镇万亩石榴园观光台。

石榴产业闻名遐迩

在“中国石榴之乡”——会理这片土地上,彰冠镇的石榴产业远近闻名,它被誉为“中国石榴第一镇”。东与会东县小坝乡交界,南和通安镇相邻,西与鹿厂镇接壤,北同城南社区海溪村相连。

这里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属亚热带西部半湿润气候,全年光热资源充沛;土地多为肥沃的红色土壤,富含氮、磷、钾等多种微量元素,滋养着万物生长。聪慧勤劳的彰冠人,凭借上天赋予的自然资源优势,全力投身石榴种植,将其培育成当地的支柱产业,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传奇篇章。

走进彰冠镇,漫山遍野的万亩石榴园蔚为壮观。这里的石榴凭借着自身优势,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种植面积广袤无垠,果品产量位居前列;果实个头硕大,表皮色泽鲜艳;果皮轻薄,颗粒饱满,汁水丰盈,口感柔软。凭借这些品质,“中国石榴第一镇”的美誉实至名归,成为彰冠镇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名片。

在彰冠镇拉红村,有一家石榴种植大户——我的小舅家。小舅一家是当地有名的石榴种植与营销能手。他家打理着三十亩果园,种植着三千多株石榴树。每到果子成熟的季节,小舅便与外地老板合作,将品质上乘的石榴组织起来,运往全国各地。凭借他的智慧和辛劳,短短几年间,小舅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宽敞的庭院停放着摩托车、小汽车、农用车,一家人通过石榴产业实现了发家致富,与石榴结下了深厚情缘。更令人称奇的是,小舅的儿子的美好姻缘也因石榴而起。

由于家中石榴种植规模大,每到采收时节,人手总是紧张,便需要雇佣帮工,而小舅家儿子的爱人,最初就是来到家中帮忙摘石榴,两人在劳作过程中相识、相知,随后相恋,感情逐渐升温,最终许下相守一生承诺的。如今,他们将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传统民俗的鲜活画卷

今年四月,我受邀参加小舅家儿子的婚礼。此时,正值石榴花开的绚烂时节。我驱车前往彰冠镇,一路上漫山遍野,一树树、一簇簇红彤彤的石榴花竞相绽放,令人心醉神迷。这些娇艳的花朵,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这场婚礼精心布置的迎宾盛景,热情地迎接八方宾朋的到来。

站在小舅家院子里,但见房前屋后,火红的石榴花缀满枝头,恰似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红色喇叭,正奏响着欢快的乐章,为这场盛大的婚礼庆典预热。

婚礼现场,热闹非凡。应小舅之邀,我满怀祝福之情,为一对新人撰写了一副新婚对联,张贴在喜气洋洋的婚房门上,表达对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榴花红千里,男婚女嫁;圆月照九州,地久天长。”

上联,描绘出石榴花开漫山红遍,见证新人喜结连理的美好场景;下联,寄托着对新人婚姻长久美满、幸福永恒的深切祝愿;横批“丹若为媒”,点明了石榴作为这段美好姻缘媒介的特殊意义。“丹若”正是石榴富有诗意的别名。

此行,让我亲历了一场原汁原味的传统乡村婚礼,得以一窥彰冠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婚礼前夕,男方家中便拉开了“挂红”仪式的序幕。暮色渐浓之际,远亲近邻、好友故交纷至沓来。小舅家正房堂屋里,宾客们层层围聚,欢声笑语交织,喜庆的氛围让平日宁静的山村变得热闹非凡。

彰冠地区婚俗——挂红。

随着阵阵礼炮声轰然响起,挂红仪式正式开场。司仪以充满韵律的吉祥话开启仪式:“喜洋洋来闹洋洋,主家请我开红堂,一开天长地久,二开地久天长……”

话音刚落,新郎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闪亮登场。随后,新郎的舅舅、叔伯、兄弟及挚友们,依照司仪念出的顺序依次上前,为新郎披上鲜艳的红绫,插上璀璨的金花,这便是当地颇具特色的“挂红”“簪花”习俗。

为新郎挂红簪花之人,都要送上一段合辙押韵的吉祥话,名为“说红”,亦称“说花红”。只见新郎家年过八旬的爷爷,手持红绫,边挂边朗声说道:“手拿红绫喜洋洋,今晚拿来贺新郎;红绫红绫身上戴,美满婚姻万年长……”

苍老而洪亮的声音里,满是对孙辈的殷切祝福。

婚礼正日,仪式环环相扣,喜庆氛围不断升温。上午,“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出发,归来时举行“退车马”仪式,驱散一路晦气;紧接着,新人在众人见证下庄严“拜堂”,许下相守一生的誓言。

正午时分,“说席”环节开启,司仪以风趣幽默又饱含祝福的话语,为宾客们助兴。到了傍晚,“端糖茶”“闹新房”等活动轮番上演,现场欢笑连连、热闹非凡。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还要完成“回门”探望娘家人,“谢媒”感恩牵线之人等传统流程,整套婚礼仪式丰富有趣,令人应接不暇。

小舅介绍道,在彰冠这一带,操办喜事的人家都追求热闹、体面与排场,大多会遵循传统仪式。更令人称奇的是,说“四言八句”在这里几乎人人都会,不分老幼、不论男女,皆是此道行家。

的确如此,在挂红仪式当天,原定的司仪因故未能到场,新郎的二爹立刻自告奋勇,挑起主持大梁;新郎的姑爷缺席,大孃便代其为新郎挂红簪花,口出吉祥喜庆的花红词;新郎的五孃在铺新床时,以及一对童男童女滚床之际,也都用四言八句送上美好的祝愿。

无怪乎有人调侃,在彰冠赴宴吃酒,若不会说上几句四言八句,怕是连当个“乡帮”(当地对帮忙者的俗称)都不够格。

置身于这片人人皆能出口成章、满是吉祥话语的喜庆之地,若不谙此道,还真会生出几分“格格不入”之感。

这场婚礼,无疑是彰冠传统民俗民风鲜活传承的生动写照,让人深切感受到古老习俗的独特魅力与蓬勃生命力。(文/图 马啸)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暂无评论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