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在蝉声与记忆中 感受字句之间吹来的清润微风
2025-07-06 09:54 来源: 凉山日报
举报

 七月之夏,铺天盖地而来的蝉声聒噪着,如滚水般浇沸了整个天地。阳光暴烈地切割着树影,大地蒸腾着白茫茫的热气,万物在熏风里半昏半醒。然而,人终究要寻得一片清凉的绿洲。恰在此时,书本便显出了它的神奇——心浮气躁被书页轻轻抚平,字句之间吹来了清润的微风。

当阳光固执地穿透窗棂,捧一本《夏日走过山间》,躲进书页所投下的那片阴影里,顿觉一股沁凉徐徐从纸上渗出,拂过指尖,浸透心田。书页翻动之际,那字句便像涓涓细流,缓缓淌入思绪的河床,如啜清泉,如饮甘露,无声中驱散了身外的喧嚣酷热。

然而七月的厚重,并非只关乎暑气。在骄阳的深处,在蝉声的间歇里,隐约浮现着一些沉甸甸的往事。这月份在历史长河中,曾经是灼热与震动的——那些凝固在时间里的惊心动魄,那些沉淀在记忆里的暗影与回响,皆在七月里清晰。我忽然想起昨日读到的《小窗幽记》,那些被墨迹记载的惊雷,其声其势,至今还隆隆作响。而此刻,窗外分明毫无雷声,但心却莫名悸动——是文字引燃了想象,抑或是历史本身便带着不容遗忘的灼热体温?我抚摸着书页,指腹下仿佛触到时间的印痕,忽而觉得自己的汗渍竟也似晕染在了字句之间,如同书页里所记载的斑斑痕迹一般,成为了无声的铭记。

七月的蝉鸣,其实从未停歇,但此刻它们已不再使人焦躁。当书页合上,指尖仍停留于纸面,似乎依然能感觉到那文字的脉搏。书页亦如时光之页,纵使无法永久隔绝窗外的艳阳,然而书页的清凉,却足以穿透尘嚣,使我们在喧嚣里获得片刻的沉静,使我们在雷声过后的寂静里,寻得几分深沉的慰藉。

这份七月的书单,不单消暑,亦如清凉的深井,它照见的不仅是眼前的光影,更是历史深处隐隐的雷声。我们埋首其间,既在躲避骄阳,亦在谛听时间——那字里行间浮涌的清凉,原是历史沉淀的静穆,足以令我们在蝉声与记忆中,获得一种深沉而可靠的平静。

《山谷微风》

余华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

《山谷微风》

《山谷微风》,作为余华2024年推出的散文集,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不同于以往那些广为人知的小说,不再是精心编织的虚构故事,而是余华袒露内心、回溯过往的真实记录。这本书收录了余华2024年新创作的12篇文章,以及17篇历年精彩文章,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人生长卷,将余华的童年记忆、青春迷茫、成年感悟以及对生活、家庭、文学的思考,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读者。

儿时的余华,生活在一个相对简单质朴的环境中。在炎热的夏日,穿堂风成了他消暑的“神器”。他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屋子里四处寻找穿堂风的踪迹,找到后便惬意地躺在地上,享受那阵阵凉风带来的舒爽。而手中的蒲扇,也是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人们坐在一旁,轻轻挥动着蒲扇,为孩子们驱赶蚊虫,那带着淡淡艾草香的微风,伴随着孩子们进入甜美的梦乡。

在《山谷微风》中,余华对童年往事的描写充满了温情与趣味,那些尘封在记忆深处的场景,被他用细腻的笔触一一勾勒出来,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欢乐与纯真的年代。

余华回忆起童年时对大海的向往与探索,让人印象深刻。他从小就对课本里描述的蓝色大海充满了好奇,而当真正见到黄色的海水时,内心的疑惑促使他不断向大海深处游去,一心想要探寻海水变蓝的奥秘。这种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驱使着他勇敢地迈出脚步,即便面对未知的风险也毫不退缩。在这个过程中,余华展现出了童年特有的无畏精神,那是一种对世界充满热爱与探索欲望的纯粹情感。

书中还描绘了许多与小伙伴们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的场景。在炎热的夏日,他们会在池塘里尽情嬉戏、游泳,溅起的水花承载着无尽的欢乐;或是在机耕桥上勇敢地跳水,享受那瞬间的刺激与畅快;又或是攀爬挂机船,感受乘风破浪的快感。这些看似平凡的活动,在余华的笔下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和自由自在。

这些童年往事,不仅是一代人共同的回忆,更是余华个人成长的珍贵记录。余华通过对这些往事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童年的纯真与美好,以及岁月流逝中那些始终不变的温暖与感动。

可以说,《山谷微风》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的生活、情感与思考。

作者余华,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文城》等。其作品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并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小窗幽记》

 [明]陈继儒 著

古吴轩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是明代陈继儒纂辑的清言小品集,分别从修身、处世、交友、求学等多个方面阐释文人的处世准则,内容广博,富有哲理,文字整饬优美,言简旨远。此书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自问世以来,备受历代读者青睐,是深入了解中国人处世智慧的哲理好书。

全书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卷,共一千五百余则格言,内容涉及修身、养性、立言、立德、为学、致仕、立业、治家等方面。这些格言短小精悍,玲珑剔透,既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也是对世态人情的独到见解。

在《醒》卷中,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对当时糜烂庸俗的世风进行了辛辣且不失客观的抨击,讲述了保持清醒与警觉的重要性,以及对世人的警示,流露出对高远超脱的自由人生境界的追求。如“人当自卜,不必问卜”一语,便道出了人生应自立自强,不依赖外物的哲理。

《情》卷讲述了情感与人际关系,肯定情爱,颂扬忠贞,赞美人世间一切真情实感。如“集情篇”中的诸多格言,都是对爱情、友情、亲情的深情描绘和赞美。《峭》卷讲述的是人生哲理与处世之道,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倡导读书,劝勉人们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厚的学养和良好的性情。如“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气节激昂者,当以德行融其偏”,便是对不同性格类型的人提出的针对性建议。

其他各卷也各有特色,如《素》卷描述隐居生活,赞美田园生涯;《景》卷讲述的是自然景观,状物写景,以景悟情,与自然景观相关的情感体验;《奇》卷评述“奇事、奇景、奇人”,推崇高人奇士等,旨在通过这些新奇、惊奇的内容,让读者看到世上别有洞天之处。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小窗幽记》丰富多彩、意蕴深远的文学世界。

《小窗幽记》虽为明代小品文集,但其蕴含的思想精髓与人生智慧,对于当代社会和个人成长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哲理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它不仅是对古代文人雅士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的生动描绘,更是对当代社会和个人成长的深刻启示。通过深入阅读和品味《小窗幽记》,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作者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自幼聪颖,工诗文书画,喜藏法帖古画,学识广博,著有《妮古录》《珍珠船》等。

《摇摇晃晃的人间》

余秀华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

《摇摇晃晃的人间》

在月光下,麦田静静地伫立,它们之间细微的摩擦声,仿佛是万物在爱抚彼此。这是余秀华在《摇摇晃晃的人间》中所描绘的场景。作为首部个人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自出版以来,畅销近20万册,深受读者喜爱。此次精装典藏版,共收录其精选作品近170首,新增成名以来新作30首,她用真诚质朴的语言震撼了整个诗坛,用她的执着和嚣张去撞击爱情的大门,从骨子里掏出被苦难浸泡过的灵魂。对于生活本真、独特生命体验无过多背负的抒发,只管一如既往、真实地生活。她的诗有着大胆的想象和刻骨铭心的爱,苦痛但不阴暗,大胆而又清新,给人信心,充满力量,读余秀华的诗歌,能倾听她与自我灵魂的对话,体悟当代女性的情与爱。

本书内容始终围绕爱情、亲情、生活感悟和对外面世界自由的向往展开。虽然余秀华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又是一名脑瘫患者,但这一切似乎与她的诗人角色毫不违和,她以为“就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诗歌)以赤子的姿态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余秀华的诗歌中有许多抒情诗。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身体带有残缺的女人,她对爱的缺失有着极为深刻的体验。她的爱情诗并不满足于对爱情欲望的诗意呈现,而是极力展现出丰富复杂、个性鲜明的女性主体形象。

她的诗歌充溢着爱的躁动与呼唤、爱的幻灭与实现等复杂的意蕴,爱情与其说是其诗歌的主题,不如说是引发诗人对存在、真理、死亡等形而上问题进行本体追问的核心命题。

这部诗集,真诚描绘了她的平凡人生和隐秘心境。每个人在摇晃的人间中,都能找到共鸣。

作者余秀华,著有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等。她的诗作行文质朴、感情浓烈,她过人的文字天赋、加之身体残疾,更使余秀华和她的诗歌成了热门话题。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约翰·史崔勒基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与困惑,被日常的琐碎和压力裹挟着前行,却忘记了停下脚步,思考那些关乎生命本质的问题。《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便是这样一部以独特叙事引导读者探寻人生意义的佳作,它宛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为在人生苦旅中徘徊的人们照亮前行的方向。

本书的主人公约翰,是一位典型的现代社会的忙碌上班族。他的生活被工作填得满满当当,每天不是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处理堆积如山的文件,就是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穿梭,奔赴一个又一个会议。长期的高压工作让他身心俱疲,却又似乎找不到摆脱这种生活的出口,只能机械地重复着每一天。

一次偶然,他走进一家独特的咖啡馆,发现里面的布置十分温馨,木质的桌椅散发着淡淡的木香,墙壁上挂着一些充满艺术感的画作。此时,店里只有服务员凯西、厨师迈克和一位女顾客安。在与凯西、迈克和安的交流中,约翰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活。他想起自己为了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放弃了许多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忽略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他每天都在为了金钱和地位而忙碌,却从未真正问过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些对话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他内心深处那扇被尘封已久的门,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约翰在咖啡馆里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夜晚,他的内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迷茫,不再恐惧,而是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勇气。他向凯西、迈克和安道别,带着新的思考和感悟,重新踏上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虽然他知道未来的生活依然会充满挑战,但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那就是追随内心的声音,去做真正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自问世以来,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收获了众多赞誉,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和讨论。该书以独特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大门,引导读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探索、不断成长,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作者约翰·史崔勒基,32岁那年,踏上环球之旅,花了9个月时间走过7万里路程。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成《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一年之内就变成畅销书,被翻译成了39种语言。

《夏日走过山间》

约翰·缪尔 著 邱婷婷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

《夏日走过山间》

1869年,约翰·缪尔受邀前往约塞米蒂山谷的内华达山脉,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牧羊与考察之旅。在这段旅程中,缪尔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更深入思考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的所见所感,最终汇集成书《夏日走过山间》。缪尔在约塞米蒂山谷的经历激励了他创作《夏日走过山间》,书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悟。

全书采用日记体与学术随笔交织的文体架构,每章既是独立场景速写,又构成完整的考察报告。书中43幅手绘插图中,既有实测的植物解剖图,也有写意的山谷全景图,这种图文互证的模式开创了环境写作的新维度。在《莫诺湖漫步》章节,关于火山岩矿脉的科学分析,与对沙滩波纹的审美描述并行不悖,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平衡。

这部融合实地科考与精神漫游的双重文本,不仅推动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建立,更塑造了现代自然写作的审美标准。

作者约翰·缪尔,他关于大自然探险的随笔与专著多年以来广为流传。

(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杨晓虹)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暂无评论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