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上,这位彝族绣娘“秀”出自我
2025-07-23 11:09 来源: 四川在线
举报

“这就是我绣的,上面一朵索玛花,我们彝族的迎客花,很好看。”7月22日,凉山州布拖县依撒社区彝绣帮扶车间,“锦绣天府·安逸四川”之红色旅游央地媒体联动采访组来到这里时,搬迁居民俄的么罗李为记者展示自己的彝绣作品——这是一个手提包,上面是用红色的线手工绣制的,纹路清晰、流畅。

依撒社区的绣娘在操作台上工作。何勤华摄

花两三天在这样一个手提包上绣制,俄的么罗李可收入200元。因为是居家完成绣制,她还可以同时照顾两个孩子。“一边在家带娃一边刺绣挣钱,挺方便的。”

25岁的俄的么罗李小时候跟着妈妈学过彝绣。去年又参加了专业培训,技艺明显增长。现在,她靠彝绣每月最多可赚5000元左右,平常也有2000元左右收入。

脱贫攻坚期间,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规模达35.32万人,占全省的26%,占全州脱贫人口的36%,是四川搬迁规模最大的地区。其中最大的安置社区即为依撒社区,共有2913户1.5万人。

如何做好搬迁群众的后续工作,让他们实现安居又乐业?四川省就业服务管理局派驻依撒社区党委副书记郭新起认为,稳定增收非常重要。其中,针对搬迁妇女,该局联合布拖县人社局、县妇联、县总工会等单位为她们送去彝绣技能培训,去年以来共举办了10期彝绣培训班,培训学员1100余人。

据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以来,凉山州在31个大型安置区建成38个配套产业园区、13个帮扶车间,培育22个新型经营主体,均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五年来,凉山州年均务工就业超10万人,开发公益岗位2.5万个;“彝家绣娘”等品牌带动3000余名搬迁妇女居家就业,实现“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同时,当地通过创新共享畜圈、共同放牧、代耕代种等模式,盘活迁出地资源,持续增加搬迁群众收入。

记者在依撒社区采访当天,正值布拖县彝族火把节开幕。下午,在县城步行街,布拖火把节活动的重头戏——银饰、服饰展演活动如期举行。从帮扶车间出来,身着华美服饰的俄的么罗李加入展演队伍,赢得了游客们阵阵欢呼。

7月22日,布拖火把节举行开幕式。 李思行 摄

俄的么罗李参加展演。许倩茹摄

在她看来,上午绣的是手艺,下午“秀”的是生活。

四川在线记者 李天锐 何勤华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暂无评论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