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0米悬崖上的藤梯攀爬到现代化社区新居,从“云端孤岛”到“网红打卡地”,昭觉县悬崖村(阿土列尔村)的五年巨变,见证了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壮丽实践。近日,记者深入这座曾因钢梯闻名全国的村庄,实地探访了昭觉县5个集中安置点中的沐恩邸社区彝绣工坊,以及昭觉县大樱桃产业园区,这里正以非遗刺绣的指尖经济与科技赋能的樱桃产业,书写着“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振兴答卷。
2016年,悬崖村因进出需攀爬218级藤梯的艰险引发全国关注。2020年,随着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全村282户1219人搬入县城集中安置社区,住进通水通电、配套学校的楼房。但搬迁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村民“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成为昭觉县面临的新课题。
“过去我们挂在悬崖上讨生活,现在要站在产业链上谋发展。”昭觉县文联主席马秀英坦言。依托彝族文化底蕴与高山生态资源,当地探索出“非遗工坊+现代农业”的双轮驱动模式,让搬迁群众在“绣针与红果果”里找到致富密码。
非遗工坊:指尖绣出“文化经济”
走进沐恩邸社区彝绣工坊,45岁的海来作莫正用五彩丝线勾勒彝族火镰纹。她手中的杯垫即将发往上海某文创商店:“上个月绣了200个,挣了2500块!”这位曾经的悬崖村农妇,如今已是工坊的“资深绣娘”。
这样的转变始于2020年。昭觉县整合文广局、妇联等资源,成立微穆嘎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5个搬迁社区建立彝绣工坊,将散落民间的刺绣技艺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订单培训+居家接单”模式,470名绣娘接受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系统培训,产品从传统服饰拓展到杯垫、手提包、文创T恤等20余类。
“家人们看这款‘索玛花开’手提包,纹样源自彝族毕摩经书……”在工坊直播间,绣娘管理员古比金牛熟练地切换镜头。古比金牛曾因悬崖村闭塞从未出过门,现在不仅成为彝绣工坊的绣娘,还开启了全新的带货主播之路。“以前,我们对直播这类新鲜事物闻所未闻。现在,我不仅能自己买卖,还带着姐妹们一起学。”古比金牛告诉记者,这些年她最大的变化就是:敢想、敢表达……
昭觉县妇联主席马秀英递来最新报表:2024年工坊完成订单330万元,发放劳务报酬172万元,绣娘人均月增收2500元以上。“过去接政府订单,现在自己当主播”的转变,让这项千年技艺焕发新生。
作为拥有169项非遗项目的文化富矿,昭觉县将彝绣与银饰、漆器等技艺融合,开发出系列文创。纹样数据库的建立、设计师驻场合作、非遗研学游等创新举措,推动产品溢价率达300%。正如马秀英所言:“绣品不仅是商品,更是彝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樱桃产业园:科技赋能“甜蜜产业”
距离悬崖村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就是昭觉县大樱桃产业园区,园区内,智能分拣中心正上演“科技秀”。红外光谱扫描着传送带上的樱桃,瞬间完成糖度、硬度等12项指标检测。“每小时处理6吨,标准化率95%以上。”凉山晴川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张传富指着分级出口介绍:因为果型大、口感甜、颜色漂亮,昭觉县的大樱桃深受北上广深的消费者欢迎。
据介绍,这片投资2.9亿元的园区,藏着现代农业的“硬核科技”:3000亩标准化种植园全部配备滴灌系统,引进意大利科迪亚、加拿大雷吉纳等品种;5000吨气调保鲜库与冷链物流体系,让樱桃48小时直达北上广深商超。今年年预计采收1000吨,产值突破6000万元,带动8万人次就业,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
“土地流转费+务工收入+固定分红,让村民吃上‘定心丸’。”张传富表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分红三重保障,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对于当地村民而言,大樱桃产业园区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脱贫户尔古日黑兴奋地说:“果子过一段时间就成熟了,这段时间忙得很,我每天都跑 50 多趟,每个月能挣 5000 多块钱,我已经很满意了。”
此外,园区还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除了自用育苗外,还外销种苗,发动周边群众一起发展大樱桃种植产业,并提供种苗、技术,保底回收,让老百姓的收入更加殷实,推动了整个地区的农业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筑牢了产业根基。
从钢梯到产业链,悬崖村的蜕变印证着乡村振兴的核心逻辑:把农民牢牢“镶”在产业增值链条上。当非遗纹样遇上直播电商,当樱桃种植碰撞智能分选,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生长出的是可持续的富民力量。悬崖村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迁移,更是发展方式的革命。在这条从“输血”到“造血”的征程上,昭觉县正以产业融合之笔,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文/图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江滢 高姝 杨建军 刘敏 郑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