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村融合“串”起诗与烟火 螺髻山景区的景村融合新路径与乡村振兴实践
2025-08-14 11:37 来源: 凉山日报
举报

“朵乐荷”如花朵绽放,点燃全场热情。

千人共跳“朵乐荷”,斗牛赛事点燃全场热情;赛马的疾风、摔跤的较量、斗羊斗鸡的趣味比拼……热闹非凡的火把节,不仅是螺髻山景区农文旅吸引力的生动注脚,更藏着景村融合的发展“密码”。当火把节的烟火映亮彝乡夜空,螺髻山景区推进农文旅发展的实践路径也愈发清晰。

农文旅融合富民增收

螺髻山地跨西昌市、普格县、德昌县,地域广阔。这一地理特征不仅串联起凉山深处的多个村镇,更让螺髻山在景区升级中,成为带动周边村民就业的引擎。

因螺髻山得名的普格县螺髻山镇,与景区联手打造“生态观光+乡村体验”融合发展带,将周边乡村纳入旅游服务网络,形成资源共享、客流互通的发展格局。

走进螺髻山镇甲甲沟村吉泽家庭农场,粉色的荞麦花与白色的土豆花连成起伏花海,与远处黛青色的山峦、山脚下蜿蜒的则木河相映成趣,每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勾勒出“高山花海经济”的新图景。

漫山遍野的苦荞花和土豆花在风中轻颤,宛如为土地铺上丝绒地毯。“今年,荞麦和土豆长势特别好,预计盛花期将持续至8月初。”农场主吉泽友色黝黑的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笑意,“9月,荞麦花还会再开,一直持续至11月,将成为农场独特的季节性景观带。”

“朋友们快看呀,逛完螺髻山还能来花海打卡,太巴适了!”荞麦花海里,游客赵女士举着手机直播。在她身后,孩子们在花丛间追逐嬉戏,家长们忙着拍照留念。

依托螺髻山镇独特的农业资源,螺髻山景区积极发展农文旅融合,流转周边150余亩坡地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区,让农户每年每亩土地增收2000元,通过就业,每年户均增收万余元。

火把节期间,毕摩的祈福声响起,火把依次点燃,熊熊火焰热烈升腾……这些火把均从周边村民家中收购。“今年火把节,我们按市场价向周边村民收购了5000多个火把,既帮助村民增收,也让他们深度参与景区文旅活动。”螺髻山旅游景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沙马衣黑说。

除了直接带动经济增收,景区更在硬件设施完善上做长远打算:持续加大投入,新建改建乡村旅游公路,以提升游客可达性;新建改建旅游厕所、完善停车场与游客服务中心,让游客畅游无忧。

业态协同凝聚合力

“帮我们留两间房!”螺髻山脚下的仙螺山庄里,负责人吉木日各接到回头客的电话,连忙在前台登记。

2019年5月,吉木日各看中螺髻山休闲度假的商机,在村里开起了民宿。“那时候,村里虽有农家乐,但提供住宿的很少。”随着景区玩法升级,他推出彝家酸菜鸡、腊肉、苦荞饼等特色美食,还接送游客泡温泉,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在吉木日各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投身民宿业。当前,螺髻山景区积极探索推进“民族地区景村融合示范地”建设,实现山上游、山下住,带动螺髻山镇发展50余家民宿、2100余个床位,配套餐饮、休闲、特色农产品销售等经营活动。未来,景区将整合德育村70余户民居打造民宿聚落,扩大农文旅产业带动效应。

除住宿餐饮等基础业态,螺髻山景区推出的非遗展演也为周边村民搭建起展示彝族文化的舞台。数十位身着彝族服饰的女子打着黄油伞缓步出现,相互牵着围巾、三角包踏舞吟唱……德育村村民乃保莫哦作和团队平时在家务农、刺绣,如今,她们常到景区与游客互动。

“我当领唱,一次演出能挣300元,其他人也能拿120元,一个月能演好几场。”乃保莫哦作说,在景区互动不仅增加收入,也让更多远道而来的游客感受彝族文化的魅力。此外,她还常带着年轻人吟唱,让“朵乐荷”的歌声代代相传。

非遗展演为村民打开“文化变现”窗口,而土地资源的活化利用则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动能。螺髻山景区盘活德育村彝族乐器博物馆、综合艺术馆等闲置资产,打造凉山手工艺活态馆、非遗美学空间等文化体验新场景,使德育村村集体房租和分红收入超30万元。

景村同心共谋发展

从民宿管家、导游解说、高山救援队员,到餐饮服务、手工艺制作,螺髻山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过程中,为周边村民开辟了广阔的就业增收渠道。

如今,螺髻山景区直接吸纳当地群众就业500余人,其中,本镇人员占比69%、本县人员占比87%;带动“五道箐镇——螺髻山镇——荞窝镇”乡村振兴,惠及近500户餐饮、住宿、特色农产品经营户,带动5000余人吃上旅游饭。

景区入口处一栋原木风格民宿里,悠扬曲调不时传出。这里是当地群众与游客互动的“文化驿站”,游客围坐火塘观星聊天、听专家讲解本土文化……螺髻山中学校教师阿海友哈和他的学生们是这里的常客。

“这里是螺髻山景区与中国美术学院高文团队打造的景村融合发展‘样板间’,让村民从文化交流和民宿经营中看到未来方向。”阿海友哈说,他周末常着带吉他来这里,与游客、村民同唱,“最近为螺髻山写了首新歌,正在打磨呢。”

这种“样板间”式探索正通过合作项目向纵深推进。2025年,螺髻山景区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申报“凉山彝族上古活态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创新实践”非遗开发与推广项目,旨在打造“非遗活态传承与文创设计”“上古同源文化——赋能文旅IP运营”等课程,计划培养100名非遗传承与文旅运营复合型人才,形成“校企地”协同育人模式,推动建立“景村联动+文旅艺术”品牌。

“共建共享共荣”的理念,正从火把节的热闹场景里,从村民增收的笑脸上,逐渐成为景村共同发展的“密码”。

“当村民从景区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再到‘受益者’,景村之间就不再是简单的‘景区带乡村’,而是血脉相连的共同体。”螺髻山旅游景区管理局局长周芙蓉说,今后,螺髻山将继续实施旅游景区强基焕新行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努力绘就“景区因村而充满烟火气、村因景区而焕发新活力”的新画卷。文/图 罗吉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暂无评论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